常亮:情商的源起 +qJB0cBF0
——智商测试引发人类智能的研究与讨论 *8US!C1
QH{NnJ
作者:常亮 }+6uTSXY
`U{h`J_l
Ta1(KoS3
1883年,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开创了对人类智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 'KC+Lt#zv
-ria1
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心理学家比纳(Binet)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比纳试着用一种测验的方法,以辨别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儿童。1905年,比纳和西蒙(Simon)成功的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科学量表,作为鉴别儿童智力高低的依据。 K j*6zF
>YH.?g:Bm
这一工具得到法国教育部的重视,继而被大力的推广。不久,为成人编制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也出现,并逐渐引发了西方社会智商测试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200万人参加了智力测试。测试的结果被用来作为职位安排的凭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有数百万人进入测验者的行列。尤其在后来的美国,智力测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到20世纪末期的西方世界,很少有人能够避免这种测验。学校智商测验的分数,决定了谁被定为弱智、天才,决定谁进入名牌大学,或被提供其他训练与教育机会;而在一些部队和大型企业里,谁该提拔当军官,谁晋升出任管理岗位,智商测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f)
OGfL\5QV
可以说,作为一个人生活是否成功的预报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智商测试已经成了一个黄金标准。 ,QRw{i~'d#
X<iS[06W
然而,自智力测试百余年以来,智商测试是否有效,智商能在多大的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这个关键的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广泛的争议与深入的研究。 T}3h
,}RaTn$J
1925年,爱德华·桑代克Thondike在智商概念的范畴之外,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Thondike认为,拥有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并把“社会智能" 描述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VF5c9Vf8
Y$Z<<c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ixander在他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ers)的概念。 nQ/m<X{
;K^Xv?13i
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Wechsler提出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智能的情感部分可能是生活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9x[nM| :n
,:O-0Js?>
1959年,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美国的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Hwft ]3
Rogers)《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一书发表,罗杰斯描述了人怎样建立情感优势与和谐优良的人际关系。 Nfc.SW ,Q3
|7;?LfY{
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开始了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他们挑选了伊利诺伊州某中学81位毕业演说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是全校最高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了30多岁的时候却大多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龄层的最高阶段,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辈。 ^ gX4d2aR
oAsSHaoS
参加这项研究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词的代表,你惟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们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准确的预测他未来的成就。” 5|cJL}aK9U
iYCN[~}8X
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出版了其名著《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对一元智商理论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传统智力测试的若干局限性愈加突显。 (gY:E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