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2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 2025 - 2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1-01-18

高校毕业生与单位互有毁约凸显职场诚信话题

  “毁约”成为部分毕业生“研究课题” 。网上“违约讨论群”不断冒出,而且声音不绝,“有了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要违约。” 5 ~uM-5  
0&!G\I\  
  与之相对应的是,早在求职开始之前,高校就提醒学生,要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劳动合同”,并且提防用人单位口头承诺或者试用的“求职陷阱”,以免影响毕业求职。 Y5:}*  
IZlY8@Sv  
  事实上,每年进入求职季,一场有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即将开始,职场诚信问题浮出水面,让职场中人感叹,毁约之外,还毁坏着什么…… !HI8av  
dJ>3<^lm  
  毕业生“骑驴找马”,用人单位实无奈尽管很多高校在发给毕业生“三方协议”之时,都会提醒毕业生:签约一定要慎重,避免频繁毁约影响个人和学校声誉,甚至对今后该高校的学生就业产生不良影响,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仍然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个"兜底"的工作再说,找到更好的再换”。 ?6Wow}#*  
qSO?YMSEZ  
  李佳(化名)是北京某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因为男朋友工作签在了北京,她也一早就把工作地点定在了北京。2010年11月末,李佳与北京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是国企,实习期工资每月3500元,转正后每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李佳说。 G -?j Nn5  
SCW4.z$Z=  
  虽然签了约,但李佳还是经常和同学去参加各种招聘会,让她没想到的是,“居然很顺利地就通过了一面、二面,找到了一家外企。”李佳说,“工资每月6500元,五险一金外加两份商业保险。” 0u4&BG`5 =  
3w5 *7.a}  
  更高的工资让李佳萌生毁约之意,正在跟之前签约的公司商量,看能否将已上交的“三方协议”要回来。“负责签协议的人在外地出差,要等他回来再跟他商量。”李佳说。 o/iQ;8]  
SR]<U '  
  与李佳一样,在很多毕业生看来,“先签个"兜底"的工作,碰到更好的再换”,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我们签约的时候也是很慎重的,但是,如果签约之后又碰到更好的机会,谁愿意放弃呢”2007年毕业的小汪说。 %uaHB3c  
R U/Aa MK  
  在学生看来,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无可厚非。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小杨同学认为,“毕竟一份好的工作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很可能影响到他今后的职业方向。” Y/hf F\,c  
LHkn xmmQ  
  小汪分析,频繁毁约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没有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看见一个要他的单位就签,碰到下一个单位就和前一个单位毁约,比较盲目;还有一种是个人能力较强的,签了很好的单位,但是又有更好的单位要他,综合考虑后就毁约了。” ,qID^9+bX  
BL8O5[-W  
  “至于违约金,签了好工作,还不是干两个月就挣回来了。”小汪说。 RXw<KD  
JSC?N*EY  
  前几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后,用人单位往往用违约金来防止毕业生毁约,随着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这一作法基本禁绝。 I:2":"V Hu  
8>BsX4  
  因为《劳动合同法》规定,除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签了竞业协议或者培训协议,否则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x^<{v2C]  
3= H[oHg~N  
  “毕业生毁约对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之前对他所有的招聘流程全部废掉了,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某外企人力资源部门孙小姐无奈地说。 dg`* WM;gF  
=^%J?{a/4  
  用人单位毁约,毕业生错失求职良机据某高校辅导员宋宇介绍,“曾经有学生明明已经签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后来参加另一家公司的招聘后,对方表示录用他,开出的工资翻倍,他因此与之前的公司毁约,但随后第二家公司说因为某种原因原定的项目取消,不需要招人了。那位同学就白白丢掉了先前那份好工作。” ! ^8G< q  
Z]7odWF  
  学生毁约被诟病,用人单位毁约也不鲜见。 @HD$ cQ  
%Nuqu5QI  
  如果说毕业生毁约对用人单位的影响,不过是“招张三还是招李四”的问题,而用人单位毁约对毕业生来说,则极有可能造成毕业生求职机会的损失,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甚至个人前程。 PEVgNaSWb  
7b5\#N V1  
  3年前,孙驰(化名)从东北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说起遭遇用人单位毁约的经历,孙驰笑称“可能是自己遭了报应” 。 $Q,ex$I~  
SEAm]4  
  孙驰本来和重庆某销售公司签了“三方协议”,后来参加沧州某公司的招聘会,觉得待遇比之前的公司更好,就毁约了。 A'EcBNQD(  
5W:%&1dT  
  “之前那家公司倒不错,本来要赔2000元违约金的,人家没要,我又找学校重新换了份"三方协议",跟沧州的公司签了。结果过了两个月,沧州的公司说是新建的厂,要一年以后才用人。”孙驰说,“我一听就急了,这不是耽误人吗” :|nAlMI(  
tQOfU4{0  
  尽管最后那家公司赔偿孙驰违约金2000元。“但那时候校园里的招聘浪潮已过,大公司也都招人招得差不多了,再想找好的机会比较少了。”孙驰当时很懊恼。 f<`wDt%  
hv_~{D-MK@  
  第一份工作没有合适的孙驰,后来又换过好几份工作。 q_u'lJE{  
xXP6\4hR  
  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用人单位毁约给毕业生造成损失的情况。某一些单位和公司临时缩减招聘人数,有的取消口头录用承诺,有的收回发出的录用函,有的推迟入职时间,甚至已经签好的“三方协议”也最终毁约,令大学生们有苦说不出。 'cEUNF+'L  
tw'w 0lP^  
  极少数用人单位还不愿意承担违约责任,“挖下另外的陷阱”,利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如实习期满不录用、签完协议却迟迟不签正式劳动合同等手段迫使大学生主动离开。 "ZAm8x$  
8C bk-:h  
  而且,大学生还可能面临包括收费陷阱、合同陷阱、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企业霸王条款等其他“求职陷阱”。甚至有不少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通过招聘收费“挣钱”,或者在合同中约定不合理条款,让毕业生蒙受损失。 C|(s5W%6[  
D  |D|m/  
  不少毕业生表示,或多或少,求职时都得“被骗几次”。尤其是在通过一些不知名的网站或者去一些不正规的小公司求职时容易碰到。 "JkPos  
;gobj:G:D  
  违约原因多方面,职场诚信应建立求职是事关用人单位人才使用和毕业生个人前程的重要问题。求职的过程,被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博弈,这一过程中,职场诚信问题浮出水面,引人关注。 d!OEOn  
Y-93= z  
  “毁约凶猛”与“就业陷阱”的同时存在,建立职场诚信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 +1^lLh/g  
i\n)2z65j^  
  2010年6月,上海市团市委委托上师大青年学院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对沪上12所高校461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三成毕业生曾遭遇各种各样的“求职陷阱”,更有四成学生坦言在求职过程中有过不诚信行为。 3h4Chbo  
*. qRE YU$  
  “违约成本低,诚信意识差和就业心态偏差,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王林如此说。 ^R.#ocUa  
%I!RJ/d  
  据王林介绍,在高校,为了避免出现学生频繁毁约的行为,通常都会要求学生不许毁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能完全严格执行,那样似乎显得不通情理。毕竟,学校希望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通常学生要求毁约时,如果原签约单位并不为难,学校在这方面也就尽量给予方便。 Jv)[VC4  
k0-Dhjt  
  “校方也不希望学生频频毁约,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诚信的印象,这会影响校方的声誉,也会对今后的学生就业产生不良影响。”王林老师说。 I LdsyhiB  
z%`Z7 1!y  
  而很多的在校学生则在网上留言希望自己的师哥师姐们不要毁约,以免“断了自己以后的出路”。 y[C }!,FP  
w/b"~{  
  这些担心也的确部分在用人单位得到了印证,从某全球知名能源服务公司人力资源专员李小姐说,“整个招聘过程,其实要经过一系列很复杂的流程以及需要经过很多人层层批准,不管是入职还是离职,都有很多手续,因此毕业生毁约对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时间、精力的浪费。” "1.` yMc8  
6)5B$@}5w  
  “如果某个高校的学生毁约行为较多,表现出的整体素质较差,下一年我们招聘的重点将不会放在这所高校,甚至将其列入我们的"黑名单",这确实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就业产生影响。” cQs?  
.2?+@yFn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1141)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