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b#;
H_WaB+a
编者按 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T9Iw"
Tu=>6E3j(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XEy/gFiu
(aR#$kHl#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teg7xsO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k"U@C
J$koCRr]Z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jx4M
9#
<J`u
D -1L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 OZ7fe&
(P/B}DpR-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k c Db3
& 4[KCnF
但是,主题宏大并不意味着要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意味着只能用大场面进行表达。在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看来,“这些获奖作品坚持新闻框架、尊重新闻规律,使得宏大的主题宣传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E>;^.>
F
.f5nM
比如,《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在展现青藏铁路通车5年来给青藏两省区带来巨大变化这一重大主题时,没有索然无味的枯燥说理,而是大量运用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细节,向读者有效讲述了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是3个独特视角,作者通过这种行文上的巧妙布局,对青藏铁路修建开通运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阐述,关注了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公众普遍关切的话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这篇出新出彩、抓人眼球的精品力作,也给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K6N]v'1
oEBCP&OtO
走基层带来文风新表达 WyP;~GdJ^
3?1,:@v"
2011年是资源丰厚的“大年”,也是新闻界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年,于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普遍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特征,就是带着泥土味、充满草根香。透过这些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一个个扎根在基层、行走在路上的记者身影清晰可见。
('![2
+q-:9}V
比如,《扬州日报》获得报纸消息类一等奖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就是记者深入考察用工市场时,意外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隐去官职“潜伏”“打工”的故事,最终通过深入挖掘细节,记者捕捉到这条“活鱼”;《南方日报》获得报纸系列类二等奖的系列报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从现场的、基层的、微观的视角切入,见微知著,管窥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折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走势;大众网获得网络专题一等奖的《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选择“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体验”这一新闻人最“回归本源”的方式聚焦建党90周年,采访团历时180余天,穿越全国29个省(区、市),长途跋涉8万里,记录了56个民族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和发展变化。 .bGU>uz}_
vyc?[
f-
“‘走转改’可谓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强月新评价道。的确,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优秀作品中,我们看到记者们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在企业中了解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报道不是宏大叙事,不具备气壮山河的气势,而是最平凡、最真实也最打动人、最感染人的老百姓故事。 9[*
3 4p
7_@mH
在《从田间到餐桌 菜价到底贵在哪》一文中,被采访者直言“都说菜贵,其实我们农民没得到什么好处”并发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的感慨;在《广州到北京的家具货运之旅》一文中,“坐在铺位门口,申家晴猛地吸了一口烟,盯着装车的工人”“衣服、被子、手机、烟、方便面等杂物散落在驾驶室内,记者爬进车内,一股刺激的臭味直往鼻孔里钻”等细节,描绘出可见可感可知的场景,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场面和语言,就随着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走进受众的视野,也带来扑面的阵阵新风。 xLX:`@ufC`
U#IS !9`
重服务展示人文情怀 M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