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vwu32]W
n>`h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赏析 ( c/|+c@
};!fznEl
董强 ($(S?N9;
B<BFv`!j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解放军报》推荐的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获二等奖。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以“英雄树”为喻,精选感人故事,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 T vH(
<eQdkO>]T
在笔者看来,这篇通讯最大的成功,在一个“情”字。作者深入工兵团驻地采访10余天,召开20多次座谈会,采访对象达50余人次。听作者讲,当时他们几乎是含着泪采访,含着泪写稿。这一切真应了那句老话:情到深处文自工。 TDYCeo[
~d9A2G#9X
新闻故事化: 7!rj#;3#k
26-aI< &
用动情的故事打动人心 -G3
22J5]i
/iT;>\/Q
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八连连长张建宏结婚不到半年不得不协议离婚,年仅18岁的新兵王小龙在团长怀里牺牲,退伍时节老兵杨伟只带走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 p(9e^8I
=TV?.Tm/
整篇通讯,像这样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了15个,完整的故事有5个,如果算上故事中套着的故事,那会更多。 ?]vn(9<Ks
eam
M3o_V
新闻故事化,不是一个新鲜命题。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真正的新闻尤其是作为通讯的新闻作品,总少不了故事,如果少了故事,就会难以卒读,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也许正因为如此,《<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在引言中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pL*37vA4
(9R>{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理念: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 \jEEa('8"
Qp=H1bl
显然,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讴歌其特有的家国情怀,未必是所有读者所需要、所关心的,讲他们的故事也不一定是最普遍的要求,但一旦有了故事,至少可以扩大受众面,提高读者注意力,强化读者阅读欲望。 KF.zVo`Xn
$tkDxlf'
就这篇通讯而言,无论完整的故事,还是故事中套着的故事,都那么自然而然,像风吹过漠地,像水流过平原,像云飘在蓝天,如同在通讯中“长”出来的枝枝叶叶一般。这其中的秘密,还是一个字:情。作者带着感情去采访,带着感情选故事,又怎能不打动人? HJ{1S!SuZt
rf,/d'
从通讯中的故事类型看,有亲人之间的,有官兵之间的,有兵兵之间的,也有兵与军装、兵与胶鞋的……这些故事像散点分布,同时又向一个方向聚合:官兵忘我奉献。 Cr-
?!
D>9jW%Pwz5
台湾《新新闻》周报总主笔杨照,在《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一书中道出了故事的功能之一: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以此审视,“官兵忘我奉献”是一个宏大主题,也是一个宏大叙事,而故事化,则将宏大主题逐一细化,也把宏大叙事一一切割——一句话,故事让新闻好看了,也让读者感动了。 wIp'uHe
vvJZ4"&<
新闻哲理化: vLA& |